姐妹淘的話:近日舞台劇《勸世三姐妹》堪稱現象級作品,用戲劇、音樂、歌舞演繹台灣傳統喪葬儀式「牽亡」內涵,也讓更多人發現:原來台灣傳統民俗文化這麼有趣!種種科儀富含深厚內蘊及生命意義。如果妳剛入坑,想多了解台灣本土文化;又或者,妳曾經認為傳統民俗都是繁文縟節,那麼推薦翻翻以下這 3 本書,也許會有不同想法。
吳碧惠《臺南牽亡歌陣研究》

「牽亡歌陣」又稱「牽尪姨」,是台灣常見的喪葬陣頭。在傳統觀念中,人過世後靈魂必須先歷經地府路程,最終前往西方極樂世界。而「牽亡」主要目的就是為亡魂開路,陪伴亡者順利「快速通關」,不讓亡魂害怕,同時也安撫生者的悲傷與擔憂。
以前看到牽亡陣,只覺得吵又不莊重,直到關注喪葬儀式後,才發現其中融合了各種宗教精神,還混雜了在地特有的歌舞元素,是非常難得的台灣文化。
臺南這座古都不只有美食小吃,更是牽亡歌的發源地。《臺南牽亡歌陣》完整採訪台灣各地現存的牽亡陣歌團耆老,對於該文化的緣起、發展、分支與流變,都有非常詳細介紹。
更棒的是書中許多全彩照片對照閱讀,牽亡歌陣各角色的裝扮、儀態、陣式盡收眼底,對台灣喪葬儀式有興趣的朋朋來說,《臺南牽亡歌陣研究》是一本非常扎實又好讀的入門書!
陳默安&語屋文創《故事柑仔店》
假如一開始啃不下太多田調紀錄,那《故事柑仔店》的文體也許很適合妳。
《故事柑仔店》共 2 本,採集神祇、廟宇、地方傳說、妖怪、傳統祭典、民俗禁忌等各種台灣在地特色進行創作,每一篇故事篇幅輕薄短小,用不到 5 分鐘時間就能讀完,從故事中認識台灣傳統文化。
無論是科儀或民俗傳統,都是圍繞著人性而展開。科技進步飛快,某些屬於當代的記憶與情感被凝凍在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庶民文化。就像「哭路頭」、「牽亡」、「孝女白琴」這類儀式雖逐漸式微,但我們面對死亡仍會悲傷,需要做很多事情來安撫自己。
《故事柑仔店》刻意書寫這些即將被遺忘的生活片段,除了記憶,也為了從中翻找出當代人始終沒有改變的情感核心。翻翻這本書,說不定讓妳想起被遺忘已久的童年記憶。
林徹俐《附神:我那借身給神明的父親》

如果妳喜歡電影《神人之家》,那千萬不要錯過《附神:我那借身給神明的父親》。
「神究竟在不在?」這本散文集從乩身女兒的角度出發,如實寫下父親與神明的相遇與結緣,以及不如外人想像有神庇佑便大富大貴的日常。比起借身予神,好好當一個人竟難如上青天。
作者從小「與神同行」,長了雙通透慧眼。她寫神的來歷,也看透信眾的真心與匱缺,看見父親的煩惱:作為神明代言人,世間仍有太多無力改變的宿命。尤其父親眼睜睜看好友病重至離世一段,寫來節制而又憂傷,專屬於一家之主的男性不能讓淚掉下的吞忍。
若真有神,大家就能過得幸福美滿嗎?答案飄渺,然而問事結束後、信徒散去後、退神之後,小女兒願意溫柔承接隨之湧來的疲憊與無奈,或許對一個乩身父親來說,是神真切拂過臉面的時刻。
本文原文轉載自推薦給台灣傳統民俗文化初心者的 5 本好書,看懂牽亡、宮廟遶境、抓生乩和擔馬草水
延伸閱讀
女孩別再委屈自己!《可以善良,但你要有底線不當好人》帶妳勇敢說不,保護自己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