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只有和男友分手後,才會聯絡我的前輩。(圖/Shutterstock)

總在需要時,才聯絡我的朋友—「利用」與「好意」的差別

▌就算被利用,也不要意氣用事

如果各位有遇過上述案例中類似寶妍的情況,像是自己曾被人利用,或是正經歷這樣的事,希望你先好好思考「促發效應(Priming effect)」和「判斷時機」。
在認識利用的本質前,我們先來了解「利用」一詞對人們的影響力。請你仔細想想,還有沒有其他詞彙像「利用」一樣,在感受到時會瞬間令我們憤怒。
在心理學用語中,有所謂的「促發效應」,指的是之前出現過的刺激,會影響人們對下一個刺激的反應。如果在之前的互動中,對方曾讓你出現「我是不是被人利用了?」的想法,你會開始受限於這個想法,那麼未來對方再怎麼真誠以待,你也難以接受他的親切與真心。甚至可能全盤否定對方,懷疑對方只是看上自己的利用價值。

寶妍也會出現相同的情況。聽完晚輩的話後,她或許會想著「自己被當作前輩的情緒垃圾桶了」。她可能因為難過而當場封鎖對方的KakaoTalk。但是各位最好立刻停下這個舉動,並審慎思考這個問題:你是不是因為促發效應,導致自己和前輩相處過的美好時光也全都黯然失色?
其實在看診時,我都會告訴患者「不要意氣用事」,要他們先靜下心來。比起在情緒爆發時因衝動而做出決定,最好的解決辦法,是讓你自己確實清楚「這是我經過一番思考後才做的決定」。這並不是要你忽視個人感受,而是在尊重自己感受的前提下,理性採取行動。當然,這也是為了保護自己。

所以,在我們評估自己「被人利用」的問題時,也要思考自己「沒被利用」的時候。除了眼前「被利用」的事實外,我們對於彼此間過去相處的「關係質量」,也要平心而論。
如果過去彼此共度美好的時光較多,那麼你最好坦白地將自己的感受告訴對方,讓你因為感到被利用而不舒服這件事當下立刻獲得解決;如果你認為彼此共享的美好回憶並不多,之後再做出決定或採取行動也不遲。

 

文/成裕美

本文出自《虧我一直把你當朋友:拒絕別人對你的傷害,找回關係主體性的關係心理學》三采文化出版

【看更多請到博客來】

也許你會感興趣
FOLLOW US
本週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