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一個不會愛自己的人,其實也是一個難以愛人之人,因為那都反映著他欠缺愛的能力。(圖/截自《波西米亞狂想曲》劇照)

心理學看電影/「等你喜歡自己的時候,再來找我吧!」──《波西米亞狂想曲》

皇后合唱團有首名曲《Somebody to love》,歌曲收尾時,佛萊迪不停這麼唱著: Can anybody find meSomebody to love(有沒有人能幫我,找個人來愛?)或許,這問題也在你心裡問著。

「等你喜歡自己的時候,再來找我吧!」《波西米亞狂想曲》送給我們這答案。

自我接納,已經有點像是心理師的老生常談。不過在諮商經驗中,還是會感覺許多個案對接納自己表現抗拒。其中有一原因,是把自我接納當成一種自我催眠,擔心一旦接納自己,就會落入「自我感覺良好 」的假象裡。

但對我來說「自我接納 」與「自我感覺良好 」兩者完全不同:「自我感覺良好 」是麻痺的, 但「自我接納 」是清醒的;「自我感覺良好 」是逃避負面的感受,但「自我接納 」是承擔負面的感受;「自我感覺良好 」帶來的是停滯,「自我接納 」卻是帶來成長。

自我接納,像是告訴自己說:對,我不一定滿意這裡,但我很清楚我人就在這裡,我不在其他地方;自我接納,是感受到自己的腳真實地踏在此地,然後深刻感知自己得從此地出發。

我會跟個案說,如果我們學會接納自己,此時此刻就成了腳下穩固的基點,我們才能踏穩出發。否則不論怎麼走,我們都是搖搖晃晃的。

 

文/黃柏威

本文出自《影癒心事》時報出版

【看更多請到博客來】

 

也許你會感興趣
FOLLOW US
本週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