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愛情裡的「強迫性重複」:為什麼你老是自討苦吃?

你要的不是快感,而是關係

上面這個看起來有點合理,又有點怪怪的解釋,後來有了一個更好的出路。在佛老頭之後,另一個你可能不認識的英國客體關係學者費爾貝恩(William Ronald Dodds Fairbairn)提出了另一個觀點[2]:哎呀,佛老頭說錯了拉!我們生命的原動力不是趨「樂」,而是趨「關係」。性慾望的本質不是要追求快感,而是要追求客體(Object-Seeking)。

如果這兩句你都看不懂,他的意思其實就是:我們活著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追求快樂、降低壓力,而是為了和別人建立連結──而如果你最初、最深的連結是「壞人」,你就會重複去「黏」上下一個壞人。

我們通常會按照最早的關係建立模式(就是你和照顧者間的關係),去和新的對象建立關係。小時候總是扮演「順從兒童」[3]的人,在戀愛中也會「複製」這樣的角色,對伴侶的打罵支配逆來順受;小時候總是害怕犯錯被父母責打的人,在戀愛裡也經常戰戰兢兢;而那些「習慣」沒有獲得足夠的愛和照顧的孩子,也會在後來的戀情中,重複去找「忽略他」的另一半,然後持續地討愛。

我們傾向將自己的內在客體投射到新的人際關係中,你之所以會選擇這個新對象,是因為他和你過去壞的、讓你感到挫折的人(舊客體)相似。可是,這樣有什麼好處呢?好處是你可以用「自己習慣的方式」和新伴侶互動,這種穩定熟悉的互動方式讓你感到心安。於是你不知不覺地活在舊的期待中不斷循環,重複愛上、離開、又愛上同一種人,老是和朋友抱怨自己愛得很痛苦,卻又老是自尋死路。

走出壞人迴圈

那麼,要怎麼從這死胡同裡走出來呢?費爾貝恩認為很不容易,除非你相信自己有可能碰到新的對象(這個「相信」需要很多的自我探索和碰觸阿),或是你真的遇到一個人,讓你能放棄對舊客體的成癮與執著,才能展開新的關係模式。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如果你(或你的朋友)持續在關係中重複同樣的受傷模式,那真正該做的事情不是找下一段感情,而是尋求專業的協助。那些期待一段關係能療癒自己傷痕的人,往往只是換個人,重複以往受傷的過程。

延伸閱讀

1.         Greenson, R.R., The Technique and Practice of Psychoanalysis. 2000: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Incorporated.

2.         史帝芬.米契爾 and 瑪格麗特.布萊克, 超越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歷史. 2011, 台北: 心靈工坊.

3.         Board, R.d., 蛤蟆先生的希望:TA諮商童話版. 2012, 台北: 張老師文化.

也許你會感興趣
FOLLOW US
本週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