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秋天腳步開始了,但今年至現在,也似乎給了我們「自省思考、秋後算帳」的伏筆。(圖/蔡侑霖提供)

蔡侑霖專欄/離開四年,一個從北京回臺北工作的女生,職場不適、朋友圈生活一團糟…

面對這樣的情況在生活中並不陌生,一些離開臺灣去其它城市工作、定居生活的朋友及同事,因疫情關係或計劃安排更動而「海龜」的臺灣人,總喜歡說嘴,用著不同「單位」、「匯率」、「當地風俗習慣」來框綁過去自己所認為的不合宜、不滿意的缺點,好用「比較」方式,來證明自己的視野是正確、無誤,說服及加深提醒自己的價值,達到成就滿滿、更勝一籌。但這樣的人真的就是比別人更優秀、更了不起嗎?

未必喔!這反而更容易踢到鐵板、水土不服!

我這位朋友Nita就是一個活例子,她時常習慣把「自己的覺得」變成「其他人也理應覺得」,於是讓辦公室的人屢屢與她一起工作,常出錯、工作氣氛也像服侍公主似的,就連自己犯錯,也可以黑的講成白的,甩黑鍋到不相干的同事身上;買東西闊手闊腳,總愛拿北京價錢貶值臺北匯率,一不閃眼就買了「同款不同色」的衣服、包包;說話的語氣除了怪腔怪調,深怕別人不知道她從其它地方回來,老覺得自己才是「見多識廣」,其餘的,都只是平凡小卒、沒有外地工作生活經驗的井底之蛙…種種「自知」表現,她認為自己「夠給力、夠有本事」殊不知半年過去,她前後換了三份工作,薪資越換越低,頭銜由總監一路掉到專員,生活也碰壁,遇人就開始怨懟訴苦委屈,認為上天不疼愛她,老出難題考驗,無一件事稱心如意、順遂安好。

你只是出國工作而已,並不會因此變成外國人!

入境隨俗、趕緊適應環境,是在外地工作必須首先要克服的一件重要事,但並不等於全盤「脫胎換骨」拿著國外教鞭,打著本質初衷。有些人都認為「外國的月亮比較圓、舶來品肯定百分百就是好貨」;有趣的是,職場上那些「出境」的人,除了愛用「對比」來證明存在感,剩餘的職能、專業,並非變得比較好、更高人一等,換句話來說,只是把過去的經驗,純粹套用在不同城市、不同環境及空間,依樣畫葫蘆複製貼上,所面臨的風險便是不見得能讓當地人才、員工因此買單、認同,畢竟你不是跟他們同一陣線的人!

對於外來、空降下來的人,只會更辛苦適應新環境外,你最終是否可以得人心、打入同一個核心組織架構、上司下屬挺不挺你,都是「出境」的人最大的考驗;回到臺灣繼續生活工作,絕不因為你曾「出境」就會得到不同的禮遇款待、職場同儕必須拱手致敬,這點,真的想多了,看下來也只是曾有「外地工作」的經驗、個性可獨立作業、適應能力較強等評價而已。

也許你會感興趣
FOLLOW US
本週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