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發現,身邊有一些朋友經常把自己浸泡在「語言與情緒暴力」當中,然而,這個浸泡其實是他們不情願,可是又無法脫離的。例如:他們可能是下面兩種狀況當中的其中一種:
-
經常講一些情緒化的語言,甚至在和伴侶溝通的時候爆炸。儘管有時候覺得很後悔,但是下次還是會發生一樣的狀況
-
跟前者相反,總覺得自己是那個被「炸到」的那個人,但奇怪的是,換了幾段感情,自己還是很容易和「脾氣不好」的對象在一起
如果你是第一種人,那麼你可能會很努力的去看一些情緒和心理的書籍,協助自己做一些調整跟改變,但不論你怎麼努力都會發現,好像內心有一種憤怒無法被平息;如果你是第二種人,你可能會覺得非常奇怪,難道自己有被害妄想嗎?為什麼會重複在受傷的關係當中,讓自己難受?其實,當你過往活在一種「語言暴力」的關係脈絡底下,那麼很有可能在你的感情裡面,你也會習慣那個「暴力」的氛圍,甚至是不知不覺,把對方拉進來,一起演一齣「語言暴力」的劇碼。換句話說,你的確在感情和關係當中受傷了,但從另外一方面來看,當你不小心在潛意識裡將自己定義成受害者[1],你就會重複遇到同樣的狀況,遇人不淑。
語言暴力中所牽絆的自我和關係
根據陳亭亘心理師的觀點,語言暴力的受害者[2],經常會有下面的三大症狀:
-
「與自己失去連結」:你可能會討厭自己「有情緒」,或者是「感受不到」自己的情緒,甚至是雖然覺得有一些地方不舒服(可能是身體的某些部位,例如肩膀、肚子等等),但是卻沒有辦法標記自己的情緒到底怎麼了。
-
「難以掌握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與情緒界線」[3]:很容易覺得,造成別人不舒服是自己的責任,也很容易去聯想別人講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什麼,甚至是經常擔心自己會犯錯、冒犯到別人等等。
-
「缺乏表達自我、堅持自我的能力」:當一群人聚在一起討論、聊天的時候,輪到你講話,你可能會認為好像自己沒什麼好說的,或者是當你內心有一些恐懼跟害怕,可是大家卻都再三跟你保證沒問題的情況下,就算你內心還是很怕,你也不敢表達自己的感覺。
為什麼會變成語言暴力的受害者,然後困在自己的情緒當中呢?其實,這可能跟權力有很大的關聯。在你過往的回憶當中,你通常扮演權力比較小的那一個。可能是在學校被霸凌過、在家中手足當中,自己功課比較差,或者是家裡面重男輕女,然後你剛好是女生,甚至是家人都用貶低的話來罵你,讓你覺得自己「什麼都不如別人」。長久下來,你學到一些「技巧」:
-
如果出了狀況,那一定就是我的問題
-
如果反抗或反駁,結果一定會更慘
-
如果我說出自己的感覺,就不會被接受
-
我是一個經常讓別人不滿意或生氣的人
-
我的想法總是和別人不一樣,還是不要說比較好
-
習慣性的自我否定、不斷追求完美,來換得別人的肯定
那麼,如果自己過往的家庭關係並沒有那麼快樂,而感情當中又面臨了許多的波折,甚至是對自己有很多負面的看法,那該怎麼辦呢?難道就這樣一輩子困在裡面都不出來了嗎?
想像自己是一台機器
在這裡我想舉個例子,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種經驗是,在溫度太高或太低的時候,手機無法運作的情況?那個時候,你會做些什麼?大部分的人,會等到氣溫回歸正常,再來使用手機,有一些人會努力的讓溫度調整在適合的區間,以便可以開始使用。
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人身上,其實,影響一個人的行為和感受,因素有非常多,其中一個重要的關鍵就是「外在環境」。換句話說,很多時候並不一定是你本身的問題,而是一些環境的因子,促發了你某一個「情緒按鈕」,所以你可以把自己想像成一台機器,究竟是哪些「句子」(或者是情境)會影響你,讓你有內在的情緒波動,然後試著去理解這些句子對你的的意義,以及每當發生這些情境的時候,你最後都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具體的例子如下:
「我發現只要他說『你是豬啊!連這個都不會』的時候,我就會整個人呈現出很害怕的樣子,然後一句話都不敢說。可是這樣反而會讓他覺得我為什麼不做點什麼來改變現狀。接著,他又會覺得我在裝委屈,更生氣,我只好默默收拾自己的心情,或者是躲在角落哭泣。事後,他往往會安慰我,跟我說他當初不是那個意思,於是我又進入了類似家暴循環的窘境——我渴望他再爆炸之後的安慰,可是我更希望的其實是他不要爆炸,真正看見我的需求。」
在這個例子當中,那句話『你是豬啊!連這個都不會』是情緒按鈕,然後會引發一連串的情緒和內心的感覺。而當我們把這段話描述出來的時候,其實也是在練習去表達自己的需求。在一段暴力的關係裡面持續的受傷,是因為你「沒有感覺到自己的痛」,當你看見情緒的按鈕在哪裡、還有後續會產生的效應是什麼,並且把心裡面的感受說出來(雖然一開始不一定能夠直接和對方說),這個動作本身,其實已經承認了你在當下受傷了。然後也因為這個無意識地一連串動作被覺察,你也比較有機會,跳脫出過往負面的迴圈。
在感情裡,很多時候我們是打著「愛對方」的旗幟,來進行「傷害對方」的事實;也有一些時候我們會把對方的傷害,當成是愛自己的一種表現,活在那個鬼遮眼裡面。走出語言暴力,就代表我們要「背叛」過去所熟悉的關係狀態、過去所熟悉的自己,這並不容易,更有可能會反覆地把我們拖向過去習慣的那個自己,所以時時刻刻保持覺察,並且在每次爆炸或爭執之後,記錄內心到底產生什麼變化,這個小小的練習,或許就能夠帶你接近真實的自己。就算不離開,也可以選擇在重複的傷害裡停下來。
延伸閱讀書籍
[1]蘇絢慧(2020)受害者情結:擺脫惡性糾葛的人際關係,重新找回完整的自己!台灣,台北,平安文化。
[2]陳亭亘、邱思華(2021)你說的是愛還是傷害:坦率擁抱真心的20個非暴力溝通練習。台灣,台北:今週刊。
[3]孫頌賢、李宜玫 (2009)。 暴力的代間傳遞:原生家庭暴力經驗與依戀系統對大學生約會暴力行爲的預測比較[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Violence: To Compare Family Violence with Adult Attachment System to Predict Dating Violence for College Students]。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7),頁 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