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Home » 淘健康 » 健康趨勢 » 心病男女有別? 女性特有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
圖/世華華董會提供
圖/世華華董會提供

心病男女有別? 女性特有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傳統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包括糖尿病、高血壓、肥胖和吸煙,每一項的相對風險都具性別差異(即男女有別)。例如,女性的血脂成分和濃度與男性有顯著差異,糖尿病對女性心血管疾病致死率的威脅比男性高,以及吸菸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效應在女性比男性多出25百分比等。

此外,女性還有特有的風險因素,包括月經初潮和更年期年齡、多囊卵巢綜合症、不孕症和使用輔助生殖技術、自然流產、產次和不良妊娠對心血管疾病的效應。以及一些女性病人為大宗的疾病,如自體免疫性疾病等,前述這些都會增加女性在整個生命週期中的心血管風險。研究指出,月經初潮(初經)每晚一年統計上心血管疾病死亡減少約2–4百分比,這可能和早初經女性較多罹患代謝症候群和肥胖比例較高等有關。至於,更年期年齡過早(45歲以前)的女性也有較高比例罹患心血管疾病。多囊卵巢症於生育年齡比例約5–13百分比,他們將來罹患包括糖尿病的代謝症候群,以及心血管疾病風險高達二到四倍不等。值得一提的,當今越來越多職業婦女,面臨晚婚,同時輔助生殖技術進步,幫助越來越多晚生育的熟齡媽媽圓生子育兒的夢。然而,輔助生殖技術被發現顯著增加孕期高血壓與心律不整,以及未來罹患代謝症候群與十年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此外,生產次數與心衰竭的風險也有顯著相關;生過四胎以上的婦女發生心衰竭的發生率,比生一到兩胎的要高出24百分比。而懷孕期間如果曾發生高血壓、妊娠糖尿病、胎兒子宮內生長受限和早產的婦女,將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統計顯示增為兩倍。

包括系統性紅斑狼瘡(SLE)和類風濕性關節炎(RA)的自體免疫疾病,女性罹病率遠高於男性,因此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例如生育年齡SLE婦女的心肌梗塞風險與一般女性相較則高達50倍。值得留意的,類風濕性關節炎RA婦女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心血管疾病有反常性顯著關聯,可能是由於發炎反應導致膽固醇降低也同時促進動脈硬化的進展,換句話說,患有RA的女性病人如果其抽血檢驗報告顯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不高,不可就此認定她不易罹患心血管疾病,最好輔以其他影像檢查、例如頸動脈血管超音波等做為評估風險之依據。

綜合以上可見,解決女性心血管發病率增加的問題,首先必須認知到,傳統心血管的風險因素中,女性與男性的差異。醫護專業人員的充分認知,將對風險管理和臨床處置行為產生顯著影響。例如,面對一位多囊卵巢綜合症且併發不孕症,曾經接受輔助生殖技術、經歷子癲前症的肥胖媽媽,當她45歲就面臨月經週期不規則且高血壓和空服血糖過高時,針對她的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高的檢驗數值,有性別差異意識的醫師,會建議這位女士更積極控制可改善的相關危險因子,例如積極增加有氧運動、健康飲食習慣和/或藥物治療(如他汀類 statin藥物),而不會只安慰她年紀還輕保守觀察即可。

結論,女性的心血管疾病評估風險的全面評估方面,除了包括傳統風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壓、吸菸、家族史之外,應該留意並涵蓋女性特異性因素,包括月經初潮和更年期年齡、多囊卵巢綜合症、生育史(不孕症、使用輔助生殖技術、自然流產、產次和不良妊娠等)等女性特異因素,如此有助於醫病雙方達到最適切的改善措施與治療,共同達到有效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目標。

圖/世華華董會提供
圖/世華華董會提供

以上文章來自「為婦女心臟發聲」公益活動由世華華董會及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共同發起,為平常容易被忽視的女性心臟相關疾病及議題,推動社會大眾的重視並提高女性自身的健康意識。極其榮幸邀請到台灣12位女性心臟科醫師一起來「為婦女心臟發聲」的專欄執筆,透過專業的醫療知識及女性細膩的分析角度,為大家解說女性心臟健康各種不同的疾病、風險以及治療相關注意事項。本專欄系列文章由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授權刊登,如想獲得進一步資訊請上官網http://www.tsoc-thf.org.tw/

世華華董會關心您的健康!

李香君醫師 (圖/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提供)
李香君醫師 (圖/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提供)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內科住院醫師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心臟內科總住院醫師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研究委員會委員
現職: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內科學教授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岡山醫院內科部主任

FOLLOW US
本週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