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Home » 淘兩性 » 讓那些壓迫你、傷害你的人,全都一邊去

讓那些壓迫你、傷害你的人,全都一邊去

文/慕顏歌  圖/Shutterstock

 

 

卑鄙的靈魂擺脫壓迫後便要壓迫別人。

杜斯妥也夫斯基(Dostoyevsky),俄國作家

 

很多人的善其實不是真正的善,而是看不見自己正傷害別人的偏見。

 

我們很容易越俎代庖地幫別人做很多事,然後將其定義為「我這是對你好」、「我這是在幫助你」,在心理學上,稱作「虛假同感偏差效應」。同樣,我們也容易被越俎代庖,無緣無故就「得到」了很多自己沒有請求就獲得的幫助與關心。

 

而有時候,這種關心並不是我們需要的,這使得我們常常在無盡的痛苦和遺憾裡掙扎。

 

在這樣的心理揣測之下,我們很容易在無意間參與「集體屠戮」,給他人帶來莫大的傷害。比如農家女孩嫣雪,她家有姐弟三人,弟弟是全家的寶。在那個窮鄉僻壤的小山村,「重男輕女」的思想還很嚴重,家裡的所有家務雜活,母親都會安排讓她做,要她照顧弟弟,要她吃苦耐勞,要她好好學習,以拯救這個貧窮的家。等她能賺錢了,母親還要她為弟弟花錢蓋房子、娶媳婦。所有的這一切,都被母親美之名曰「孝順」,彷彿只有她願意「孝順」,願意犧牲,才能解救全家於水火之中。

 

從小被逼著以這種方式盡孝的人,往往是家裡最倒楣、最懦弱的孩子,家裡的其他人也會模仿母親教育你的方式來欺壓這個孩子,讓他生活在無窮無盡的壓迫之中,得不到須臾快樂。反之,那些性情頑劣卻被母親寵愛的孩子,倒有著愉快的童年,他們不必背負任何「重務」,四處遊玩,十分快樂。前者就像中國熱門一時的電視劇《都挺好》,劇中的女主角蘇明玉,後者就像她的哥哥蘇明成和蘇明哲。

 

自私偏心的刻薄母親,對蘇明玉總是不滿,卻格外寵愛她的哥哥蘇明成和蘇明哲。童年的蘇明玉是不被愛的。為了籌錢給她的大哥蘇明哲出國留學用,當時蘇明玉正在準備高考,但母親卻賣掉他的房間,卻沒有問過她。當二哥蘇明成向家裡借人民幣兩千元去畢業旅行時,蘇母一口答應,而當成績名列前茅的蘇明玉說想去清華大學讀書,想要人民幣一千元參加清華的特訓營時,母親卻冷冷地說:「你去讀家附近的師範大學吧,不用學費,還可以回來家裡幫忙。」所以,我們可以從後來的劇情中看到,蘇明玉的一生都生活在對母親的恨中。

 

有句話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所以,若你善良,請離開那些只想絕對控制你的人,在你還有健康的思想和身體時。

 

人際關係的最大殺手,是很多人只想控制另一方,而不是將對方當成和自己一樣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也就是說,絕大部分人對另一方的關心,不過是希望對方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而不是讓對方成為他想成為的樣子。

 

以「關心」之名發洩控制欲、責罵欲和暴力欲,不過是因為這些人的精力終日不得合理發洩,沒有能力去做其他更有價值的事,所以只好盯著別人。

 

他們喜歡盯著別人,但並不是看著別人。

他們喜歡跟別人說話,但並不交流。

 

他們的心裡只有「我想如何」、「我想你如何」,而不是在合適範圍內「做自己的事,允許別人有自己的愛好……」 他們覺得這是為你好,你不准有不同意見。你要敢反抗,敢要求,敢有自我意志,那你就是「良心壞透了」。

 

他們看不見自己給別人造成的傷害,看見了也拒不認錯。他們傷害了你,卻表現出很無辜的樣子。反正痛的是你,他們可不管。

 

很多禪修大師告訴我們,在遭遇痛苦和他人的不友善對待時,要學會換位思考,要學會理解別人,只有自己變好,世界才會變好。可是,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為什麼要一味地去要理解別人,為什麼沒有人來理解自己?如果我們連自己的傷口都無法治理,又如何為他人著想?如果我們自己都還沒有爬起來,如何去扶起別人,治癒別人的傷口?

 

所以,如果你生活在被欺負和逼迫裡,唯一的選擇是離開,離開所有人都強迫你承擔他們焦慮的地方,離開那些逼你承擔他所有焦慮的人。只有離開了你才有機會包紮自己的傷口。雖然征途上什麼情況都有可能出現,使你舉步維艱,時有退意,但那膽戰心驚裡的風風雨雨,是我們做回自己的唯一途徑。你必須承擔自己的焦慮,但你只承擔自己一個人的焦慮就可以了。

 

當你恐懼時,你當勇敢。

當你懦弱時,你當堅強。

 

本文出自《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2》采實文化出版

 

 

 

【看更多請到博客來】

FOLLOW US
本週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