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做工的人》是導演鄭芬芬睽違七年之後,再度執導的台劇。(圖/鄭芬芬、大慕影藝)

《做工的人》導演鄭芬芬/如果做夢會過得比較快活,多做點夢又何妨?

近年來,台灣觀眾對於社會寫實題材的影視作品接受度越來越高,但這類的劇本其實很難寫,編劇本身除了要有豐富的閱歷、敏銳的社會觀察能力之外,更需要紮實的田野調查、及議題整合能力,才能舖排出豐厚且具說服力的故事背景,寫出深刻動人的劇情。

鄭芬芬的每一部劇本都經過長時間的田野調查,決定改編《做工的人》這本散文集後,她足足花了兩年時間走訪工地,為了完全進入工人的世界,還拜託林立青帶她去認識工人,從蓋房子的過程、不同工種的技術細節、到工人的文化、互動與溝通、還有他們看待自己及世界的方式,鄭芬芬都想知道。

透過這樣的觀察和親身感受,鄭芬芬在劇本中重新塑造了許多原著中沒有的角色,「《做工的人》要講的不只是工人,而是一種小人物的精神,我只是透過工人將這樣的精神展現出來。」而且從一開始,鄭芬芬就決定以喜劇的方式帶著觀眾進入工人的世界,不做尖銳的階級控訴,「觀眾要先認識他們、理解他們,才會在意他們的權益。」

▲鄭芬芬會透過考究的田野調查,把自己喜歡、受感動的故事寫成劇本。(圖/鄭芬芬)

《做工的人》笑中帶淚 從喜歡、理解到認同

在《做工的人》當中,不管是想發財想瘋了的哥哥阿祈、鬱鬱寡歡的弟弟阿欽、或是整天嘻皮笑臉苦中作樂的怪手司機阿全,鄭芬芬塑造出的角色飽滿立體,各有各的可愛和可恨之處,看似荒誕的劇情裡藏的全是扎心的現實,讓觀眾笑著笑著就哭了。

《做工的人》播出之後,鄭芬芬意外發現,身邊其實就有許多工人的子女,他們因為這部影集,而主動與她分享自己的故事。「其實工人子女真的很多,但他們沒有習慣去說父執輩的工作內容,也許是覺得別人沒興趣知道,所以從未主動提及。」但《做工的人》做出了口碑與收視之後,大家開始注意到這沉默的一群人,工人的子女也願意主動開口談論,並進一步關心自己的父執輩,「這真的是做一齣劇最棒的地方了!」鄭芬芬笑說。

▲《做工的人》是台灣首部在大型工地實景拍攝的電視劇集。(圖/大慕影藝)
也許你會感興趣
FOLLOW US
本週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