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社會在性別上的進步,在於大多數人有自由做出最適合個體的選擇,而外界能給出基本的包容;甚至不需要包容,只需無感。(圖/Shutterstock)

從婦女,到女神的這些年

* * *

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定見,催生的不是性別的自由和平等,而是女人積於內

心的深深焦慮,是男人扛於肩頭的重重壓力。

焦慮之下,許多女性做出了盡量折衷的選擇,在家庭和社會要求女性履行原始職能的壓力下,選擇生育;又在社會對女性獨立的價值鼓動下,選擇把孩子交給老人或保姆,回到職場實現自我價值。

選擇沒有對錯之分,重要的不是選擇的結果,而是選擇的初衷。

是因為喜歡孩子,去生孩子,而不是什麼「生孩子會讓你的生命變得完整」之類的論調;是因為熱愛工作而回歸職場,而不是因為「不工作就會失去自我」的恐懼。

最重要的,是不把男女標籤看得太重,而先以一個人來看待。

沒結婚的三十歲以上的女性,不被貼上「剩女」的標籤;不想生育,不被說成「不像個女人」;回歸家庭,不被評定為「放棄自我」。

同樣,男人不願為女人付帳單,不因此被視為「渣男」;男人不想結婚,不被貼上「不負責任」的標籤;男人撒嬌,哭泣,回歸家庭當個暖男,能不受到非議。

社會在性別上的進步,在於大多數人有自由做出最適合個體的選擇,而外界能給出基本的包容;甚至不需要包容,只需無感。

沒有什麼選擇會讓一個人憑空完整,或憑空失去自我。婚姻、工作、家庭、孩子、自我,都是人生道路上摸到的一張張牌,每一張既是生命的獎賞,也是未完成的功課。重要的不是每一張的牌面大小,而是打牌的人。

那些把任何一張牌的作用極力誇大或貶低的言論,盡量不聽。享受獎賞,盡力完成功課,從中得到智慧。

 

文/寬寬

本文出自《人生半熟》遠流出版

 

【看更多請到博客來】

 

也許你會感興趣
FOLLOW US
本週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