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不用害怕寂寞,因為耐得住寂寞,才不會讓別人傷害自己。(圖/Shutterstock)

耐得住寂寞,才不會讓別人傷害自己

***

我們都不希望在意別人的眼光,但為何如此難做到?

據說,是因為人從小就在這樣的環境長大,心智在不知不覺中被人撒播介意別人眼光的種子。「你好可愛」「功課好棒」「體育成績很好」「你身材真棒」「收入好高」「你太安靜了」「你是不是胖了」「你要學習打扮」「那個人穿得好好看喔」「誰誰誰買了最新的東西」「以後你一定是個聰明的小孩」「你怎麼那麼笨」「你這樣是在丟我的臉」。

有感受到嗎?這些從小聽到大的評語,一個個都在引導人認同某個「結果」,久而久之,我們也習慣用這些結果衡量自己的存在。甚至,我們會開始追逐能達到這些結果的手段,用盡一切,即使後來遍體鱗傷。

換個方式想,當你準備要出門參加一場重要活動,卻臨時找不到鏡子檢查身上的衣著,心中是否會開始不安?會不會想找人幫你確認自己的打扮?不難想像,當我們沒有正確認識自己的樣子,心中也會缺少安全感,會把別人口中對自己的看法當成了鏡子,把別人口中的你,看成是真正的自己。

漸漸地,我們接住更多別人隨便丟過來的評價,也就愈來愈無力回絕,那些未經允許就往自己身上貼的標籤。

***

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標籤,有的標籤是他人貼上的,有些則是我們自己收集來的,因為這是人生必經的過程。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以自我認同理論聞名,他提過人生會有不同的發展階段,每一階段會從「最初的自我」開始尋找認同,再像漣漪般往外擴散,從而影響下一個階段的自己。

其中,人在青春期階段會到處收集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從中尋找自我認同的地方。在這階段人會特別在乎兩件事:別人怎麼看我?以及自己到底是誰?

為了解答心中疑惑,我們會轉而向外尋求答案。

如果此階段周圍有人因為「好看」而受歡迎,就有可能把「需要好看」的標籤拿來貼在身上。如果有人因為「聰明」而受到老師或父母關愛,就有可能把「不懂別提問」的標籤拿來貼上。每個人主動往自己身上貼的標籤不同,但我們都會努力收集能得到認同的標籤。

也許你會感興趣
FOLLOW US
本週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