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恐懼是用來讓人面對問題,進而克服問題,而不是逃避的。(圖/Shutterstock)

心理師透視/喜歡一直曖昧的人,究竟在想什麼?

持續曖昧的人,愈親密,反而愈焦慮

其實,他們都是需要親密,卻又害怕親密的人。
他們缺乏安全感,大多是兒時得不到父母的愛,比如父母工作忙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及對孩子的關愛。他們內心雖然渴望得到父母的愛,但同時亦漸漸習慣了失望,內心的期望一再落空,那份失望的感覺,就形成他們長大後缺乏安全感的原因。

他們需要親密,渴求親密,長大後,希望從戀愛中獲取這份「被愛」的感覺。然而,由於兒時害怕失望的陰影,「親密」對他們來說卻變成了一種焦慮。

曖昧期是製造親密感的時期,曖昧期愈久,親密感愈高,一旦到了臨界點,一般人便會自然而然地表白,並且一起進入相戀、確立關係的階段。但害怕親密的人卻在雙方關係愈見親密的時候,愈抗拒,並且會採取逃避的方法來處理「太過親密」的關係,因為他們怕太過親密,會使自己受傷害,同時也因為自己的不安全感而失去自信,怕自己滿足不了對方。
他們既不想、亦無法承受在親密關係中所引發的一切負面情緒反應,那不如不要開始。曖昧,讓他們既能得到親密感,卻又不用承諾,沒有壓力。

 

害怕「失去」,造成無法自控的逃避

我的個案守一予人的感覺是玩世不恭、花花公子的形象,身邊女伴如走馬燈,三個月就換一個。然而,守一的內心一直都渴望有一位固定、可靠的伴侶,但不是他並未遇到,而是他不敢與對象發展長遠關係,怕的就是「失去」的感覺。

守一是家中獨子,父母都是日理萬機的生意人,想要每天回家跟孩子一起吃晚飯,不是容易的事。起初,守一希望父母若一星期有三天能一起吃飯便好,但實際上,三天也是奢侈;然後,他想要父母一個星期起碼有一天能一起吃飯也好,可是父母始終未遵守承諾。漸漸地,他不再提起一起吃飯的事,也不再要求任何東西,因為不存寄望,就不會失望。後來,他對伴侶也一樣,不渴望就不失望,覺得不投放過多感情,才能保護自己免受別人傷害。

有人會說這是自私的行為,沒錯,他們首先就是要保護自己,保護自己遠離情緒壓力的困擾,亦要免於失望的可能,這樣才能保護自己脆弱的心靈。只是,這種自私的行為其實傷了兩顆心,除了無法自控的逃避,使得自己無法跟對象穩定交往之外,他們曖昧的對象也受傷了,覺得像是被渣男、渣女玩弄了感情,而這類不歡而散的戲碼,每天都在不同角落上演著。

也許你會感興趣
FOLLOW US
本週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