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軒
如果「家」的定義是我們主要渡過人生的地方,那麼許多人的home sweet home應該就是三塊OA屏風板組成的辦公位子了;一個上百坪大的辦公空間,一片灰灰藍藍的層板格子延伸到每個角落,這是對上班族再平凡不過的景象。
這所謂的cubicle可是新時代的發明!以前,辦公室的格局,幾乎都是一條條長桌在大統艙裡,所有人的一舉一動都清清楚楚,老闆們當然喜歡,員工們卻被這種格局給逼瘋了。據心理學家調查,開放的open office讓人無法集中精神,容易導致「妄想症、身心失調、低潮和精神衰弱」。好嚴重啊!因此,當Robert Propst於1967年發明第一款OA屏風板時,他秉持著改善上班族身心健康的信念。他的發明除了為傢俱公司賺不少錢,結果可並不完美。
如果你自己常待在一個cubicle裡面,想必知道它的缺點。隔間雖然能夠改善噪音問題,還是可以聽得見鄰座敲鍵盤。牆板高得讓你坐下時無法看見周遭的動態,但要自己的隱密又嫌它太矮。最令人無奈的,就是cubicles讓人變得渺小。坐在其中,任何有血有肉的社會青年,都頓時成為蜂巢裡的工蜂。有些公司還以牆板的高度和位置區分職員的層級;菜鳥搞不好被分到廁所旁邊,每天聽幾百次沖水的聲音。走進一片OA格子組成的龐大辦公室,只會讓我聯想到一個字:「圂」。
如果讓我設計辦公室,必須有許多寬敞、舒適的沙發,大家平時隨性坐著辦公;需要隱私時,則可以躲進一個小小的「工作莢」,像是戰鬥機的駕駛艙一樣,艙門一關,便與世隔絕,還可以在裡面打個盹。那樣的格局不需要很多空間,卻可以讓人根據工作狀態,選擇「開放的激盪」或「密閉的隱私」。最近有朋友轉寄了Google加州總公司的照片。那裡雖然用cubicle,但也有撞球桌、咖啡吧、用餐吃零食的休憩區等等,足以提昇員工的工作效率。歐美許多公司都紛紛效法這種「複合式」的格局,想必是未來的趨勢。可惜台灣慢一步,如果你今天還不幸卡在cubicle裡面,我倒有幾點建議:
1.買一盞適用的桌燈,讓局部光線增加視覺集中的範圍。
2.戴上耳機,即使不聽音樂,也能夠幫助阻絕雜音。有一種耳機甚至用「反波形」的音效科技,能夠大量減少周遭的聲音,讓你的世界變得寧靜。
3.擺幾個小盆栽,綠化桌邊,也給你的隔間帶來一些生氣。
4.貼一些照片,把隔間個人化。但不要放太多照片-這樣反而會讓人分心。切記!這只是辦公室,不要把它當成家了。
聽說當國際網路公司Cisco Systems決定讓員工們直接用寬頻從遠端辦公之後,他們的cubicle立刻空出了三成,而經過了一番革命之後,我身邊也有不少上班族朋友順利從OA隔間之中把自己解放。他們以一台平板電腦和一隻手機,遊走於市區各餐廳與咖啡店的雅座,卻半件事也不會誤。「一開始感覺有點像無業遊民,感覺不踏實,」他們說:「但回到辦公室,發覺自己以前根本在坐牢。」
Robert Propst在2000年去世時,曾經感慨自己的發明造成了另一種「集體的精神異常」。在行動通訊主流的世代,我們實在不需要被電話線和桌上型電腦牽制。所以,我建議各位大膽地對老闆說,只要你不誤事,能不能摘掉頭上的金箍,從三面屏風板中間跳出來,作個遊走的快樂上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