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秀姿
出處:天下雜誌511期
剪掉長髮,耳下3公分的學生頭卻染上五顏六色,有著青春模樣的歌手張懸,近來的發言都很老成。「亞洲的價值觀,總是希望18歲的年輕人跟別人一樣,」她說。大人的教育與價值觀,讓現代年輕人只注重物質消費,卻不懂得學習判斷什麼才是對的、好的。
雖然出身政務官之家,張懸卻靠音樂與文字創作獨立「求生」。除了熱情與創意,她更不斷打磨自己的謀生技能,靠能力在職涯發光發熱。以下是張懸的專訪:
音樂不是我的夢想,而是我唯一謀生的方式。除此之外,我一無是處,人生路上一塌糊塗。
走上音樂這條路,沒有大家想得這麼可愛。當年對我來說,是非常絕望的事,因為我只能把這條路走好,只能用這條路照顧自己。如果我當櫃檯小姐,一定當天就被辭退。我不懂得待人接物,我什麼都不會,只會無中生有、去創作音樂。這不是什麼光彩的夢想,只是求生的本能而已。
年輕人不要聽旁邊的人說,現在這個年代哪個行業熱門、哪個行業最能溫飽,就一窩蜂去做。要去想想,你做什麼事情最有創意?你最能為哪件事情投入熱情?
最怕的是,你沒有花心力去打磨想做的事情,它永遠只是半成品。一直困在別人口中的:「你好像不錯」、「你好像有潛力」,但始終沒看到這份潛力變成真實。
坦然接受「我就是這樣的人」
國中、高中接觸到音樂之前,我一直覺得自己是沒有能力的人。但喜歡音樂後,我發現自己很擅長創作音樂,卻依然無法獲得讚賞。親友、老師還是希望我循規蹈矩,希望我有儀態風度。
這反而加速叛逆期的來臨,但累積到某一程度,發現這世界上沒有乖或不乖、對或不對,只有願不願意坦承接受「我就是這樣的人」。
我學習坦然接受自己——永遠看起來沒有擔當,不懂得一板一眼做事。然後,接受困擾我許久的跳躍式思考,把這個特質變成觀察生活的資本。然後,花時間心力打磨它,變成在社會中求生的工具。
年輕人不需要典範
教育總是給我們一個標準答案。因為這個人做了什麼事,最後導致什麼結果,然後給予一個評價:好人或壞人。
教育能不能是問號,而不是句號?可不可以問問年輕人,「什麼天氣對你來說是好的?」而不是告訴他,「這是好天氣。」他們可以自己判斷,自己學習。
所以年輕人不需要典範,要拿典範做什麼?年輕時,我受黃春明影響很大,但是我沒有要過他一張簽名,或去聽一場座談會。他對我的意義是,透過知道他如何思考,我是不是也可以活得跟他一樣自在。
當不再羨慕別人的時候,就是有自己想做的事情了,不然永遠無法脫離羨慕別人。很多年輕人,花太多時間失落了。失落感,會成為認識這個世界的阻礙。
不要那麼快認定這世界只會這樣想、那樣想,世界還有其它可能性。必須去做看看,去思考、去實踐,才能成為你自己。
延伸閱讀:
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桂綸鎂:不想當順服小公主
名校畢業生惹惱客人!詹姆士怒:請你歸零來上班
教長蔣偉寧:體制教育像剝洋蔥,剝掉學生創意
天王天后都要他!設計師聶永真:最想設計禁煙標語
成大師生撈智財錢!連4年收入破億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