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軒
在1930年代,美國一對兄弟得了一種怪病,使他們強迫想要收集各式各樣的物品。他們並不窮,但在曼哈頓的房子比貧民窟還髒亂,裡面從書到傢俱、機器零件、舊雜誌、廢紙箱等等堆積成山,二人後來不得不用「挖地道」的方式在垃圾堆裡爬行。幾十年下來,他們有了130噸的「珍藏」,後來雙雙被發現死在家裡-一個是病死的,另一個是被垃圾壓死的!警察花了兩個禮拜,才從垃圾堆中找出他們的屍體。
大多數人都有些「囤積」的習慣,雖然不足以稱為病態,但從抽屜到櫥櫃,幾乎每個人都有些「丟不了的東西」。像我就有好幾個箱子,裡面裝滿了朋友寄來的賀卡、各種書簽和信件,還有旅行時用過的地圖、車票…。每一次翻出來,我都會反問自己:博物館簡介有什麼值得保留的呢?在巴黎購買的鑰匙圈一直沒裝上鑰匙,放在箱子裡又有什麼用處呢?但這些東西跟著我跨越了半個地球,扔了又覺得扔掉一片自己的過去。
一個在國外住了十年的朋友最近搬回台灣,行前把衣服、資料和紀念品都存放在東京的一個倉庫裡,不幸貨運商誤會了指示,竟然把東西統統銷毀了。「 過去的一切毀之一旦!我傷心好久!」朋友說:「但事後我發覺,我可以重塑我的人生,反而少了很多的束縛。」雖然這種遭遇實在很慘,但她調適了自己的心態,臉上輕鬆的神情,讓我不禁有點羨慕!
現代生活變化太快、倉促、無常,所以我們強迫要蒐集、留念、囤積。但從精神的層面看,與其逃避人生的無常,或許該好好思考「無常」,把它化為能量。賈伯斯就說過:「克服自己恐懼最好的方法,就是知道自己遲早會死。」而我曾經聽過一個講法-因為新細胞不停地在替代舊細胞,所以人體每七年就會全面更新一次。雖然這無法確切證實,但它是個很好的轉念啓示-如果從物質的角度來看,現在的我跟七年前的我已經是不同的人了,又何必堅守著「別人的東西」?
其實,蒐集這麼多雜七雜八的東西,如果只是為了提醒一些過往的回憶,何不乾脆把紀念品數位化,把「孩子出生時的包巾」、「高中時期的書包」用相機拍下?跟實際的物品比起來,這些照片好整理、不佔空間、也可以永久在雲端保存。只要建檔時花點心思,未來關鍵字一打,圖片馬上就能被叫出來,比翻箱倒櫃輕鬆多了。
我打算找個週末好好來個大掃除,把過去值得懷念的東西數位化,讓家裡多些空間擺女兒的新玩具。雖然工程浩大,但相信收拾完畢,心情一定會有如「飛上雲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