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對方的所做所為、性格表現、特質都在告訴我們一些關於對方需求的線索,那能怎麼觀察呢?(圖/Shutterstock)

在關係中,觀察對方需求的方法(方法篇)

③ 什麼東西可以帶出對方的情緒
能帶出情緒的東西一定跟我們自己有關,情緒是我們最明亮的一面鏡子。我們常常會以為可以引起自己情緒的東西大家都應該會有同樣的情緒,例如討厭色胚就以為所有人都討厭色胚,非常喜歡貓的就認為怎麼會有人不喜歡貓?看不見貓的好?非常討厭冬天的人就會以為大家都很討厭冷的感覺。

「預設別人跟自己一樣」是很危險的事,因為那會蒙蔽自己,讓自己不僅無法了解自己也無法瞭解他人。

對方特別喜歡什麼?(喜歡到會收集、沈迷、花很多精力跟時間在上面,有可能是偶像、車、某個興趣、某個物品、某個卡通人物)特別討厭什麼?(討厭到提到就反感、情緒激動、排斥)特別嚮往什麼?這些可以帶出我們情緒的東西,都對我們自身有個很重大的意義,不論自己有沒有發現。這些物品、興趣等都透過某種方式與我們的情緒連結,但這些東西代表什麼意義,可能要透過大量時間跟觀察相處才會發現。但基本上會是這樣的原則:

我們會需要我們覺得自己缺少的東西,覺得缺少的就會特別嚮往、想要得到、想要成為、想要努力呈現。
我們特別喜歡的東西,可能代表我們想要被別人發現的特質、或是覺得自己沒有的形象、曾經有過但被藏起來的形象等。
我們特別討厭的東西,代表著我們不想被發現或不想承認的特質、或是內心黑暗但被壓抑的慾望。期望有人可以看見並且接納這些自己認為醜陋的面向。

第二可以試試不同方式,看看對方的反應:
在實踐的方面,可以試試各種不同對待對方的方式,然後觀察對方的反應(要注意的是情緒波動,而不是表面「表現」的樣子,因為內心有情緒波動不見得每個人都會想要表現,有些人是會想要壓抑的。也有一些人反而是在沒有情緒波動時,為了配合別人或不顯德沒禮貌而習慣「演出」開心)

更準確的觀察方式是,對方是否在你做這件事情之後「有沒有更想要跟你親近」?任何細微的變化都可以,例如是否更常找你?更殷勤?日後相處時更開心(不是只有接收付出的當下)?回訊息更快?質量更好?更常觸摸你?對你更用心?更常讚美你或看你?

如果沒有,那表示這件事情對方可能蠻開心,但沒有開心到觸碰到情緒的部分。如果對方反而稍微變得有距離(但當下可能表現開心),那表示這件事情可能是對方不喜歡的只是不好意思告訴你。

也許你會感興趣
FOLLOW US
本週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