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做夢會過得比較快活,多做點夢又何妨?」2020年母親節,由大慕影藝、凱擘影藝、台灣大哥大及華研國際音樂聯合出品的《做工的人》開播,觀眾也開始跟著主角「噗嚨共三人組」經歷了一場包裹了糖衣的發財夢。
《做工的人》改編自作家林立青的同名暢銷書,是導演鄭芬芬睽違七年之後,再度執導的台劇,在短短六集的篇幅中,她打破了主流與非主流、國語和台語、還有對社會階級的刻板印象,不但在IMDb獲得 8.4高分評價,更為近年來的「台劇復興」再創新局。
有一種療癒叫「戲劇」
2009年以電影《聽說》在台灣打開知名度,2018年以《快把我哥帶走》在中國創下了3.7億人民幣票房;鄭芬芬不是個多產的導演,但她的作品題材多元、敘事巧妙、情感刻劃細膩,總是能帶給觀眾特別的體驗。
儘管已躋身億萬導演之列,鄭芬芬仍不改低調個性。從小喜歡看故事書、漫畫、電視、電影的她,是政大廣電系的第一屆畢業生,當時台灣電影正處於低谷,想朝影視界發展的鄭芬芬畢業後選擇先到製作公司拍攝廣告片,接著跳槽廣告公司擔任創意總監,雖然收入還不錯,卻覺得心裡空空的,唯一的慰藉就是埋首書寫故事。直到2004年,鄭芬芬受邀擔任公視單元劇《手機有鬼》的編導,一舉拿下金鐘獎「戲劇類編劇獎」,在電視界闖出知名度後,她才正式脫離了廣告圈。
2007年,鄭芬芬憑藉著《沉睡的青春》獲得新聞局優良電影劇本佳作,終於爭取到執導第一部劇情長片的機會。《沉睡的青春》從一對小情侶的故事展開,慢慢揭曉藏在清純愛戀之下,關於青春早夭、死黨情誼的秘密,電影在平溪、菁桐車站和樂生療養樂等地取景,影像風格獨特、敘事步調徐緩清淡,作為一個新銳導演,鄭芬芬展現在這部電影處女作上的編導功力是有目共睹的。《沉睡的青春》先後入選韓國富川奇幻影展、香港亞洲電影節、法國杜維爾亞洲影展,並獲得了新加坡亞洲新人影展最佳劇本獎。
其後,鄭芬芬重新回歸電視,繼續打磨自己。「戲劇帶來的療癒,是最吸引我的一件事。」在鄭芬芬心中,一齣戲等於一段人生,每個人會看到的面向都不同,觀眾不管是因為經歷過類似的人生經驗而被觸動,或是從旁觀者的角度領會他人的人生,都是一段愉悅且充滿收穫的旅程,這也是著迷於戲劇,至今從未倦膩的原因。
讀別人的故事 找自己的靈感
鄭芬芬通常自己寫劇本,2009年國片賣座冠軍《聽說》,是她的第二部劇情長片,這部與當年聽障奧運會結合的電影,構想來自報紙上刊載的一篇讀者投書,投書者用文字描述自己愛上一位聽障朋友的心情,「我當下就被感動了,靈感馬上湧現出來。」大學輔修心理系的鄭芬芬笑說自己喜歡看報紙,聽別人說自己的故事,更喜歡觀察人,只要有某一段情節、或是心情觸動到她,就會忍不住想發展成一個完整的故事。鄭芬芬寫劇本,有時候從一個角色開始,有時候也會單純從某種幽微的情緒出發,只要有了想說的情緒,她就會用盡全力去豐富這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