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關於安全感的兩個時期

另外說明了為何學生時代的情侶畢業後很容易面臨分手。

女生出了社會工作,但男生跑去當兵。女生覺得自己變成熟了,而男生還是個毛頭小子。只要女生素質不差,很可能會有同公司的男生開始追求。這些男人可能年紀大些,可以教她工作方法、進退應對。如果是階層比她高的主管,可能會帶她在外面跑、甚至帶她吃些、買些、看些學生時代負擔不起的東西。

如此一來,她藉由這個人看到了新世界,感受到了刺激、興奮、拓展了眼界、感覺被引領與照顧。這些興奮與開心所帶來的震盪與冒險性,不需要她擔心任何事情,因為身邊的男人帶領著她:滿滿的安全感就此產生。她回頭看自己的男友則好似沒什麼成長,甚至變笨了,放假回來唯一的興趣可能只是親熱。兩相比較下,高下立見。新的男人若還稍微有些追求手段,不轉念才奇怪。

條件三:環境造成的心跳加速

第三個會投射安全感的狀況,是讓女性處在情緒高昂、心跳加速的環境。女人的情感較直覺,一般也不太會分辨「怦然心動」與「心跳加速」的差異。很容易會把心怦怦跳的感覺,轉化成某種好感投射在當時周圍的男性身上。所以下面這句話就重要啦:「心跳加速的效果不一定需要直接來自於你個人的魅力。只要在那樣的環境,你也能繼承環境帶來的效果。」*

比方,你跟她一起做某件驚險的事情(陪她一起上臺表演)。兩人都很緊張,她緊張到心跳加速。但你在她最緊張的時候陪在旁邊,不時給予微笑。事後她會把這份緊張感、以及你伴隨在旁的經驗,一起變成某種「安定感的印象」留在腦中。

如果多有幾次這樣的經驗,她就會潛意識地覺得你是個可靠的人。好玩的是,你其實什麼都沒做,只是因為環境因素而自然得到某些好感值。另外可遇不可求的狀況像是,兩人一起逃出火場或是處在災難環境,都能帶來很高的依

賴感。

* 註:1974 年,唐納德‧ 達頓(Donald Dutton)與亞瑟‧ 艾倫(Arthur

Aron)在溫哥華的卡皮藍諾吊橋做過一個類似的實驗。讓陌生男女一起走

過吊橋,測試感覺受到對方吸引並跟對方要電話的比例。結果走吊橋的男女

要電話的機率約50%,對造組:走安穩小木橋的男女,則只有15%的人跟

對方要電話。表示大部分人無法分辨心怦怦跳到底源自於緊張還是戀愛。雖

然無法分別,但情緒還是會錯誤歸因投射到旁邊的人身上。

 

 

本文出自《為何會拿好人卡?》時報出版

 


 

【看更多請到博客來】

也許你會感興趣
FOLLOW US
本週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