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王若琳性格獨特。(圖/取自臉書)

王若琳/與其花時間等待「對的人」,不如拿來認識自己

▲王若琳性格獨特。(圖/取自臉書)

「我去看心理醫師、閱讀很多心理書籍,我想找到那些情緒的來源,我跟不同的心理諮商師去問了這些問題。」

「有些諮商師會告訴我,是原生家庭影響了我對愛情的認識,可是我覺得又好像不太是這樣。」

王若琳分享她看的一本心理學書籍,名叫《Why We Suffer》(我們為何痛苦),她覺得很有收穫,「書裡有提到一段,說人類的心理之所以對負面情緒有糾結,源自於嬰兒時期。」

王若琳分析書中內容,指出每個嬰兒生下來時,都會有無限的自大,畢竟兩歲之前只要他一哭,就有人來愛他、抱他。於是打從深層意識裡,每個嬰兒都會自動開啟某種機制,認為在他的世界裡,所有人都理所應當接受他的呼喚。

但兩歲之後,嬰兒變成學齡前兒童,他開始被規訓說「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第一次意識到「被拒絕」的情緒和不滿,使孩童產生衝擊,可是孩童還無法完整地消化這種衝擊感,他還是想繼續維持著嬰兒期間的那種自我。

所以隨著年紀漸長,每當他遇到同樣的被拒絕、受傷時,他就會直接轉移成一種想法「我被規訓,是因為我想要」,以用來保持嬰兒時期的自大。

他說服了那些負面情感,反而任由它沈溺。

也許你會感興趣
FOLLOW US
本週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