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位女網友在論壇 Dcard 上以「要買美金儲蓄險嗎?」為題發文,表示媽媽跟認識的保險業務員一直想要叫她買美元儲蓄險,而且是 8 年期、年繳 2,000 美元的險種,等於一個月要繳約 5,000 元台幣。
原 PO 表示,自己不太喜歡錢被綁在儲蓄險,也不知道之後有沒有把握整筆拿回來,而且也不知道能夠賺多少錢,直言投資股票還可以隨時檢視損益,必要時也能賣掉換錢。
原 PO 進一步提到,自己月薪 38,000 元,扣掉 5,000 元孝親費、勞保費 3,000 元和定期定額投資資金 5,000 元,只剩下 25,000 元支付生活開銷,表示希望網友可以提供建議。
該買儲蓄險嗎? 網友看法不一
網友看到發文後,多數人不建議投保,「與其買美元儲蓄險不如規劃一部分醫療險,妳的固定支出並沒有分配在風險保障上,萬一生病或意外只能從存款或股票領錢,錢反而存不下來」、「建議先把醫療保障規劃好,另外也要知道存錢目的,否則 8 年時間這麼長,期間若解約會有違約金費用的問題」。
不過,也有網友表示,是否投保儲蓄險,除了看個人有沒有強制存錢的動機或需求,也要留意保險業務員宣稱的利率是年利率還是累積期滿後的利率,兩者可以領到的報酬天差地遠,並建議原 PO 直接和對方要求提供保單試算表,一目了然。
我們想要藉由這位姊妹的發文,提醒大家理財投資建議都以閒置資金為主,並以不影響生活作為規劃的原則,並另外提供 2 個思考「該不該投保美元儲蓄險」的角度,供姊妹們參考:
一、該不該買儲蓄險?
我們認為,商品沒有好壞,只有是否適合自己,如果很清楚知道自己投保儲蓄險的動機就是「強迫存錢」,沒有其他需求,那麼儲蓄險就可以變成妳看不見的保險小金櫃。
反過來說,如果妳投保儲蓄險是因為人情壓力、看到親友有買也想「跟單」或單純覺得保費便宜等原因,那就沒有必要非儲蓄險不可。
儲蓄險在風險屬性上看似偏向保守,但若不知為何投保,那麼另外一個「看不到的風險」就是前述提到的解約金風險,解約費用通常不低,站在理財的角度,等於沒獲利還賠錢。
以理財投資為前提,與其這樣,不如把同樣量體的資金拿去做定存、小額投資有穩定報酬的權值型股票、高配息型 ETF 或基金等金融商品,除了錢滾錢,進可攻也退可守,是相對可以參考的其中一種作法。
二、買「美元」儲蓄險的理由
台灣有不少投資人會用美元投資海外金融商品,因此買美元是必然的過程,但除此之外,以原PO的發問內容來看,若明確知道投保儲蓄險的動機,那麼選擇美元儲蓄險的理由,除了保單個別的差異化內容,本質和台幣儲蓄險保單無異,唯一的差異、也是外幣主要的優勢就是有機會賺取匯差價值。
綜觀美元兌換台幣過去 20 年的匯率走勢,波動區間約落在 27.5 至 35.3 之間,走勢可以長達數年,以 2023 年為例,整年的匯率區間約為 29.7 至 32.4。
如果是定期投入美元的金融保險商品,妳可以選擇在「匯率的相對甜蜜點」,也就是台幣升值的時候分批兌換美元,盡量壓低投入成本,等到期滿領回美元後,再挑台幣貶值的時機,用美元換回更多台幣,以賺取匯差。
不過,除非是理財投資的高手,否則我們會建議小額投資人在理財投資的初期階段,還是以「保險歸保險、理財歸理財」的觀點規劃自己的理財計劃,先累積理財投資經驗,再逐步「升級」理財投資版圖,會是比較穩健的方式。
此外,我們也想要提醒姊妹們,保險有個「險」字,本質是規避風險,目的是幫助妳在重大事故發生時,承擔妳沒辦法承受的損失,並不建議以投資獲利的角度作為是否投保儲蓄險的依據。
姊妹淘提醒您:投資有賺有賠,在進行理財投資規劃或選擇金融保險商品時,務必自行審慎評估,詳閱商品內容,並自負投資風險及盈虧。
延伸閱讀